...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
编辑: admin 2017-01-03
-
4
胡地寒风裹挟着北方的瑞雪吹越龙山,落到帝都.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风吹过后,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然而洁白的雪啊,在春天的阳光下也无处躲避.春天本是桃李争研斗艳之时,哪有冰清玉洁的白雪容身之处呢?
[赏析]
刘公干是“建安七子”之一,名帧,文采与曹植齐名,个性清高且有骨气.诗也体现他的人品特点.基于这些,鲍照写下此诗.诗人开门见山,以冬雪自比、龙山指帝都所在,飞舞的白雪落在帝王的瑶台上,是诗人寄希望寒微出身的他能跻身朝廷,这也体现出他追逐功名意图,然而洁白的雪在艳阳下无容身之可能,艳阳春日是桃李争夺斗好的舞台,诗人将艳阳高照,桃李争好赋予了另外一种合义,是争名逐利的象征,让人匪夷所思.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南北朝鲍照的一句:兹晨自为美是什么意思,兹和晨又怎么做何解释[语文科目]
兹:这个
晨:清早
源自【名称】《学刘公干体五首》 【年代】南朝宋 【作者】鲍照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
【其一】 欲宦乏王事,结主远恩私. 为身不为名,散书徒满帷. 连冰上冬月,披雪拾园葵. 圣灵烛区外,小臣良见遗. 【其二】 曀曀寒野雾,苍苍阴山柏. 树逈雾萦集,山寒野风急. 岁物尽沦伤,孤贞为谁立. 赖树自能贞,不计迹幽涩.
【其三】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其四】 荷生渌泉中,碧叶齐如规. 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 彪炳此金塘,藻耀君王池. 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
【其五】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 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 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 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
作品选析
自建安以来,诗坛出现了一种摹拟前人诗体的风气.这种风气盖始于文人作家摹仿乐府旧题,后来便扩展为摹仿前代作家的创作.不过六朝人虽说摹仿,究竟还保存和体现了摹仿者本人的风格特征.这跟明代拟古主义者亦步亦趋、生吞活剥的做法还是有区别的. 刘公干即“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他写诗曾与曹植齐名,成就高于侪辈,可惜作品传世太少,其中以《赠从弟三首》最为有名.而鲍照集中今所存的《学刘公干体五首》,除第二首有可能摹仿刘桢《赠从弟三首》中“亭亭山上松”一首外,其它各诗很难确指为摹仿刘诗某首.近人黄节认为这第三首是摹仿刘桢《赠从弟》中“凤凰集南岳”一首的,绎玩诗旨,其说恐亦未必可靠.只好阙疑.但刘桢诗今虽仅存十五首,却能见出作者的个性.他确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外具清高之风,内禀坚贞之节.因此他的诗很能代表建安时代知识分子凛然有风骨的一面.鲍照的这五首《学刘公干体》,确实也体现了刘桢的人和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的了. 第三首诗(“胡风吹朔雪”)通首用比体,即以北国皎洁的冬雪自喻.全诗八句,四句为一节,而一节中的每两句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结构看,简括而谨严,没有枝蔓,没有铺排,十分凝炼.诗意也极醒豁,一望可知,毫无隐曲;然而层次井然,转折分明.虽属摹仿前人,在鲍照诗集中却是精心刻意之作. 开头两句写远在北方的雪被胡地寒风吹越龙山(即逴龙山,古代传说中北方的一座冰山),落到帝都所在.三四两句写雪的形象美观动人,“集君瑶台上”写静止的雪,“飞舞两楹前”写动荡的雪,笔意虽平淡朴实,却把雪的丰姿写得十分具体.“君”即国君,“瑶台”字面用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指巍峨而洁白的宫殿.试想,皑皑的白雪静静地落积在高台之上,自然很壮观.《文选》李善注引郑玄《礼记》注云:“两楹之间,人君听治正坐之处.”可见“两楹前”即皇帝的正殿之前.雪花在殿前空中飘动飞舞,景象也很美.这两句虽说是景语,实涵“比”的成分.说详下.
夫用雪自喻,较易理解.其洁白晶莹,正象征人品的高尚纯洁.北国多雪,本属自然现象;但作者为什么要写它从阴寒幽僻的朔漠吹到帝王的殿堂之上呢?这就隐寓着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鲍照出身于微贱的寒门,想在朝廷上占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正如雪虽皎洁却来自遥远的荒漠,不可能轻易进入帝王所居之地.所以作者于此诗的第三、四句,特意把下雪的场面安排在以帝王宫殿为背景的地方,这实际上寄托了鲍照希望跻身朝廷、与豪门权贵分享政权的理想,当然其中也不无追名逐势往上爬的庸俗成分.但读者从诗人以雪自喻这一点来体会,至少会感到鲍照虽“心存魏阙”,却还没有低声下气到对权贵豪门摧眉折腰的地步.
然而这第一节只是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愿望.下面四句突然一个转折,跌入了另一境界.即春日一旦来临,在艳阳天气里,只允许桃李争妍斗胜;而这时的雪,纵使高洁得一无尘滓,也没有容身之地了.此诗好就好在:“艳阳天”和“桃李妍”,原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一般人心目中,它应该属于值得肯定的良辰美景的范畴;然而作者却把它当作高洁无滓的白雪的对立面.于是这明媚春光.桃李缤纷的场景一下子便成为名利场中趋炎附势的象征,使读者在强烈的对比下竟对绚丽妍美的“艳阳天”产生了庸俗尘下之感.这就是诗人不同凡响的大手笔了.正由于这样的写法,才更加显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也自然体会到寒士阶层命运的可悲和身世的凄凉.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鲍照之学刘桢,乃是形神兼备地学,学得有血肉、有筋骨.诗中所体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仍是刘宋时代的鲍照而非建安时代的刘桢.这种摹仿与学习,实际上是由继承而求得发展,而不是照葫芦画瓢的每况愈下.悟彻此理,始可与言诗也已.
作者简介
鲍照 : (约414~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一带度过的.26岁时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初不得重视,后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后来也做过太学博士、中书舍人之类的官.后因宫廷内部斗争,死于乱兵之中.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所占的比重很大,且多名篇.还擅长写七言歌行,能吸收民歌的精华.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氏集》、《鲍参军集》.
类似问题2:拟行路难 鲍照 (其四)翻译[语文科目]
翻译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类似问题3:英语翻译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着故茎.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持此从朝[英语科目]
Mr. does not see dry 箨 walks the step courtyard, when turns round
blue therefore the stem Mr. does not see deceased person's soul
Mongolia to enjoy offers sacrifice, when leans the cup to use up the
pot small-mouthed jar Mr. when sees this to worry, rather and
struggles with the time person The life □suddenly like certainly
electricity, when does the youth 盛德 see But makes vertical Italy
to save nobly, the fine wine fine meat dishes assist the swallow
Holds this from to face unexpectedly the evening, the difference
perishes sorrow to drown sorrow intimidated Acts recklessly
disconsolately does not have already, difficult this Mr. Qu Ling to be
disobedient
类似问题4:谁能帮忙翻译一下鲍照的?谢啦![语文科目]
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类似问题5:谁知道《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的翻译及赏析内容优美些.. 全一点..[语文科目]
拟行路难·其四 创作年代:南北朝时期 作者:鲍照 作品体裁:乐府诗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品注释
(1)“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 (2)“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徘徊不前.[1]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
作品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作品赏析
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沈得潜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