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主要内容50字~70字左右《草原》语文教案(第
编辑: admin 2017-01-03
-
4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草原》一课的主要内容[语文科目]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这就需要认真体会,反复研究,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紫的文章来.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类似问题2: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语文科目]
第一段(第一小节):写大草原十分美丽,老舍对此赞叹不已
第二段(二~四小节):写热情好客的主人接待了"我们"
第三段(第五小节):快要走了,"我们"十分不舍.
类似问题3:草原八月末主要内容在五年级下册同步阅读里的文章要求在3句一下的主要内容要求在10句以上[语文科目]
八月末,“我”去参观了草原,那里的草和花似繁星闪闪在天空,要离开时,“我”很不舍:“每年我还能来吗.”
类似问题4:《草原》的主要内容[语文科目]
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类似问题5:草原主要内容要具体点哦!作者
草原是指以近乎连绵不绝的禾草覆盖植物为主的植被地区.草原出现有利这种植被但不利于高大植物(尤其是乔木和灌木)生长的环境.阻碍这些较高木本植物生长的因素各不相同.
草原是世界所有植被类型中分布最广的.然而,这是因为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已大大改变了天然植被,造成谷物、牧地等人为草原,这些地区需要某种形式的非自然重复侵扰,例如持续的栽培、密集放牧、焚烧或割刈.然而,这里讨论的偏重自然草原和近乎自然的草原.
[编辑本段]1、概念分类
草原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草原包括在较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 狭义的草原(Steppe)则只包括温带草原.因为热带草原上有相当多的树木.
根据生物学和生态特点,可划分为四个类型:
①草甸草原;
②平草原(典型草原);
③荒漠草原;
④高寒草原.草原上生长着多种优良牧草,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此外,草原植被还蕴藏着许多药用植物,可采收利用.
《草原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天然草原是指一种土地类型,它是草本和木本饲用植物与其所着生的土地构成的具有多种功能的自然综合体.人工草地是指选择适宜的草种,通过人工措施而建植或改良的草地.
[编辑本段]2、起源
最广阔的草原可视为介於环境梯度的中间,其中森林和沙漠分在两端.森林占据最有利的环境,那里湿气充足,可让乔木为主的高大密集植被生长和存活.沙漠见於水气缺乏的地方,无法维持永续的植被.草原则位於这两个极端之间.
草原起於全球气候乾冷期(出现在新生代),与它们常混进的莽原、沙漠、灌丛地相似.其实,禾草科本身(早熟禾科和禾本科)在新生代早期才进化完成.草原最早出现的日期因地而异.在好几个地区,可在新生代化石中发现一系列植被类型,当时的气候逐步变迁.如在过去5,000万年里,澳大利亚中部热带雨林接续被莽原、草原,最后是沙漠所取代.在某些地方,草原扩展到接近现代规模的情况仅出现於200万年前极度乾冷时期,在北方温带区称为「冰期」.
草原与相关植被类型之间通常会出现一种动态平衡.有时候,乾旱、火灾或密集放牧的时段有利於草原形成,其他时候,湿季和没有重大干扰时有利於木本植被生长.这些因素在频率和严重性方面的改变可造成植被类型整个的转变.
其他草原类型出现於太冷而乔木无法生长的地方,也就是高山或高处林木线以上.南半球湿冷部分的典型草原是丛生草原,以丛生或群集的禾草为主,这些禾草发展出盘根错结的根茎草垫,让植被有高低不平的外表.丛生草原出现於不同的纬度.在热带,丛生草原见於某些高山的林木线上方,如在新几内亚和东非洲.在南极海的较高纬度区,丛生草原形成亚南极群岛的植被.丛生草原也是纽西兰寒冷地区和南美洲最南端的典型植被.
然而,并非所有的天然草原都起於与气候相关的环境.木本植物可能因其他原因而无法在某些地区生长,禾草便大肆蔓延.原因之一是季节性氾滥或浸水,使季节明显的亚热带部分地区和其他地方较小地区产生并维持大型草原.季节性氾滥亚热带草原最佳的例子之一是巴西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的潘特纳尔(Pantanal).在140,000平方公里(54,000平方哩)的地区,草原在一年的一半时间里扩张,水浅的湿地在另外一半时间里扩张,小片林地限於湿季没有氾滥的矮岗.在气候适合森林生长的其他许多地方,不肥沃或很浅的土壤可让乔木无法生长,导致草原发展起来.
由气候乾旱所造成的最大片天然草原区可分为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两大类,热带草原通常位於沙漠和热带森林之间,温带草原通常位於沙漠和温带森林之间.热带草原与稀树草原(savanna)出现於相同地区,这两个植被类型之间的差异见人见智,视乔木多少而定.同样地,温带草原可能散布著一些灌木或乔木,在接近灌丛地或温带森林的地方出现时,界线可能较模糊.
热带草原主要见於东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赫勒(Sahel),还有澳大利亚.温带草原主要出现北美洲、阿根廷和横跨乌克兰到中国的一条宽大区带,但在这些地区草原大致已因农业活动而大幅改观.
许多原本被视为天然的草原如今被认定是先前生长於边陲干燥气候的森林,因早期人类的干扰使它们转化.例如,人们相信:纽西兰南岛东部几乎整个大型低地草原是18世纪欧洲开垦前800里由玻里尼西亚人(纽西兰最早的殖民者)焚烧所造成的.
半天然的草原可能出现在那些以前为了耕种而清除木本植被但后被废弃的地方,因一再焚烧或放牧使原本的植被无法复原.在潮湿的热带地区,这些类型的草原可能非常密集,如东非洲以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为主的草原,或如新几内亚以沼芒草(Miscanthus floridulus)为主的草原,这两处的草皆可长至3公尺(9.8呎)高.
各地草原的面积和特点一部分可能决定於草原与人类交互影响的漫长历史,尤其是透过火这个媒介物.
[编辑本段]3、环境
草原气候各不相同,但所有大型草原区通常是炎热(至少在夏季)而干燥的,不过也不像沙漠那么干热.通常,热带草原每年平均降雨500∼1,500公里(20∼60吋),每季气温约15∼35℃(59∼95℉).干季可持续8个月,只有湿季期间才会出现降雨多于蒸发的情形,导致短暂河川流动.热带草原气候与稀树草原气候重叠很广.如前所述,这些植被类型彼此差异很小,稀树草原只是乔木稀落的草原.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小小改变可使这两者互相转换.
温带草原比热带草原干燥一些,也比较冷,至少在一年当中部分时间里是如此.热带草原季节性温度变化可能很小,但温带草原区温度变化可达40℃(72℉).北美洲草原区每年平均降雨量为300∼600公里.1月平均温度从北方的-18℃(0℉)到南方的10℃(50℉),7月平均温度北、南各为18℃(64℉)和28℃(82℉).北美洲草原区最北地区的年均温低于0℃(32℉).
草原出现于各式各样的气候和地质环境,也与许多不同土壤类型有关.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影响著土壤形成,这又导致草原土壤异於其他土壤.草原枯枝落叶层及其分解型态通常造成上层富有机质土壤(可达地表以下300公厘)的发展.沙漠土壤没有这一层,与森林土壤典型枯枝落叶腐烂表层也不相同.其结构松散,富含植物养分.土壤下层是典型的白中带黄,尤其是深度2公尺左右的土层.
[编辑本段]4、动植物
在欧洲人殖民前的北美洲,草原遍布陆地一大片地方,从西部的洛杉矶山脉到东部的落叶林.在这片广阔地区里,仅有零星小片保留在略似原先状态的环境下.最大中心区由混合草原组成,以针茅属(Stipa)、冰草属(Agropyron)、格兰马草属(Bouteloua)、Koeleria属几个禾草种类为主.北方混合草原被羊茅属(Festuca)和异燕麦属(Helictotrichon)草原取代,在西方被格兰马草(Bouteloua gracilis)和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的短草草原取代,在东方被大须芒草(Andropogon gerardii)和小须芒草(A. scoparium)的长草草原取代.通常没有乔木和灌木,但有许多不同的草本植物与禾草一起出现.
北美洲草原最大的食草哺乳动物包括野牛和叉角羚羊,其典型捕食者为灰狼.兔、野兔的几个种和貛很普遍,许多小型穴居啮齿动物亦然.在无脊椎动物中,蚱蜢一直是特别重要的.典型情况下,草原无脊椎动物总生物量超过大得多且较显眼的脊椎动物的总生物量,只有包含大量家畜的地区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