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朱翌阅读答案-点绛唇韩琦-语文学习资料
编辑: admin 2017-01-03
-
4
(1)在流水发出泠泠响声的河边,梅树的枝杈横在河桥旁的路上,梅花开得像雪花飞白一般,很像是一幅描绘江南景色的风景画.短短四句,将早春描绘得清光明媚,风流俊赏,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咏梅图.
(2)游春回来,春风吹过平原野外,一缕梅花的香味随着马飘散——跟着骑马的人.末三句抒发了词人郊游归来无限喜悦的心情,然而这心情又并非直抒胸臆,而是融情于叙事、寓怀于写景之中的,使抒情、叙事、写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点绛唇韩琦阅读答案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语文科目]
这首词抒写诗人寒夜中的一种闲适、恬淡而又略略感到凄恻、悲凉的情怀.全词语言明快,意境深远,读者不仅能真切地看到诗人当年生活的情景,而且能窥见当时诗人的心境.
上片写诗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一弯新月高高挂在寒夜的天空,江水静静地奔流,北斗星低垂着仿佛要衔住那高高的山峰.短短十一个字就包含着五个意象:月──夜──江──山──斗(北斗星),而且把每个意象的静态、动态都形象地表现出来:“夜寒”、“江静”、“月娟娟”、山脊衔着星斗.“山衔斗”中的“衔”字用得十分富有表现力,它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一语中的地活画出来,而且把山峰与北斗“衔接”的具体情状描绘得无比确切:突起的山峰有如吻喙,北斗斗杓有如器皿,山峰接北斗有如吻喙啄器皿,比拟十分精当新颖.在这样的夜晚谁都会心旌摇摇、思绪缭绕的,更何况是深情易感的诗人,于是“起来搔首”徘徊则是自然的了.当搔首徘徊之际,忽然发现梅花的枝影映在窗上.疏影横斜,本是梅树梅枝的典型姿态.这里一“横”一“瘦”就把梅花的神韵突现于纸上了.诗人这里虽系写景,也未尝没有包含着某种寄托或自况,横窗的梅影是高洁的象征,诗人自己亦是如梅般地洁身自好.“瘦”字此处用的极好,既把梅花人格化,又写出它(也就是诗人自己)不谀不阿的坚贞硬挺精神──耿直的傲骨.如果把“搔首”和“瘦”联系起来,更能看出诗人在“梅影”上的寄托,“搔首”乃有烦恼、牢骚.因搔首而瘦乃是自然之事.一语双关,多层涵意,真乃诗人巧思妙笔.
下片即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抒发胸臆.“好个霜天”是对上片的一句感叹式的总括,又是下片抒情的开启:霜天冷落,友朋云散,把酒传杯的手,也只得闲搁起来了,心境的苍凉由此可见一斑.联系乃父的政治遭遇,是否也有这样深层次的寄托:新政的袭来有如霜天冷峭,一般有抱负有作为者也只得将满腹经纶闲置一旁了.联系后面三句,这种解释便显得更加合理:“乱鸦”当指那些党同伐异的政客,在他们啼噪一番之后,“归去来”的心情就更加迫切、浓重了.诗人写得极为含蓄,借用身边景,眼前事贴切而又隐括地托出一番含而不露的心事.“浓于酒”三字写的极为轻松、随便,却蕴藏着严峻的政治内涵,酒是苦闷的麻醉剂,人在饮酒之后可以暂时忘却心中的不快,此处说“归兴浓于酒”就是意味着归隐的意念即使在酒醉之际仍然非常清醒.诗人与现实政治决裂的决心可以说达到了极其坚定的程度.意近旨远,言浅寓深,这首词的魅力就在于此.
类似问题2:点绛唇的答案
采草药归来,独自寻找一家茅草屋的小店买来新酿的酒.傍晚的烟雾,萦绕着一座座山峰,到处都可以听到打渔人的歌唱.醉酒后驾着一只小船,不怕与天相连的浪涛.在江河湖海上,这一回我任性而为,做一个潇洒悠闲的人.
类似问题3:请问下点绛唇中间的字应该怎么读呢我怎么记得读yin呢,5555····[语文科目]
jiang第四声,音同“犟”
类似问题4:英语翻译速度啊++++++赶时间+++++++++记住是译文啊[语文科目]
是李清照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赏析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赏析一】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
首先词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惜春”两句,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几声空洞的回响.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
下片写凭阑远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阑”表示人物心情悒郁无聊.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衬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深重,无法排解.结尾处,遥问“人何处”,点明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首词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归愁.结尾“望断”二字写尽盼归不能的愁苦,此时感情已积聚至最高峰,全词达到高潮.
【赏析二】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写伤春之情,下片抒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执着专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惜春”以下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淅沥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人的青春不也就是这样悄悄逝去的吗?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表现,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不是正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深愁吗?
从上片看,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流年和女子的青春.下片中,词人循着这一线索,继续探寻“柔肠一寸愁千缕”的根源,笔力集中在女子凭阑远望而搅起的心理活动上.“倚遍阑干”一句,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事俱厌的忧烦苦恼尽行点染了出来,下句中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这种万念俱灭的“无情绪”是无论如何排解不掉的.这里不再提花,不再提雨,却突兀地提出“人何处”的问题.突兀,则醒目;醒目,则醒人——原来女子凭阑远眺,不只是因百无聊赖而无意识为之,这里还有更重要的、有意识而为之的目的,那就是望眼欲穿地等待着外出的良人归来.望归的行动与内心无法抑制的“人何处”的遥问一笔点破了使女子“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深层的、根本的原因是苦苦地思念远行未归的良人.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最后,视线被截断了,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自然就意在言外了.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女子心中愁情积淀积累的过程.一个“雨”字,把上下两片勾联在一起;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远远近近,都在“催花雨”的搅拢下显得分外冷寂.把愁已经写尽、写透,故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的吗?
类似问题5:点绛唇什么意思[语文科目]
点绛唇是词牌名.
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但亦有作平起调者.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异名.
点绛唇-词牌由来
明·杨慎《升庵词品》:“《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始见于南唐·冯延巳《阳春集》.
元《太平乐府》注:仙吕宫.高拭词注:黄钟宫.《正音谱》注:仙吕调.宋王禹偁词,名《点樱桃》;王十朋词,名《十八香》;张辑词有“邀月过南浦”句,名《南浦月》;又有“遥隔沙头雨”句,名《沙头雨》;韩淲词有“更约寻瑶草”句,名《寻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