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

编辑: admin           2017-01-03         

    辛弃疾《太常引》赏析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据词题知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时稼轩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吕叔潜字虬,余无可考,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破题写中秋的圆月皎洁,似金波,似飞镜.“转”而“磨”,既见其升起之动势,复见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颜师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苏轼《洞仙歌》词:“金波淡,玉绳低转”.“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甘子布《光赋》:“银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圆上魄,飞镜流明”.李白《把酒问月》诗:“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说,她后来“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白发欺人,壮志难酬,正是稼轩此时心情的写照.他南来至今已十二年.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侄赵眘(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眘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稼轩上赵眘《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写于同年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以这“问姮娥”是含有无限凄凉意的.虽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怀》“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却决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转,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突变为奋发激扬之音:“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豪情胜概,壮志凌云,大有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三)之势.此是勉友,亦是自勉.一结更发奇思异想,把这股“英雄语”(周济语)、“英雄之气”(陈廷焯语)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对明月怀念家人云:“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对月》).如此“可照见家中人也”.后来他漂泊夔府孤城,离家千里,此时对月,想像又不同:“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于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会孤寂.稼轩襟怀高阔,他斫却婆娑摇曳的桂枝,是为了使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酉阳杂俎》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遂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词源自传说故事,前人诗句,但内蕴丰厚多了.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谓此词“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对客把酒,词人抒发他的“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只是点到而已.他准确地把握了“诗亦相题而作”(瞿佑《归田诗话》)的道理,由首至尾未离中秋咏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于飞腾的想象,使“节序”之作更上一层楼

    提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715389.html?fr=qrl3

    类似问题

    类似问题1:求《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赏析[语文科目]

    青玉案 元夕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类别:【】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注释】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玉壶:指月亮.

    ⑤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⑥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⑦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评解】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

    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集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

    婉.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玉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

    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唐宋词选析》人们称赞辛弃疾的豪放沉郁的词作,也赞美他婉约含蓄的词作,这

    首《青玉案》词就是这后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历来多有美评.它的好,在于创造出了

    一种境界.

    --------------------------------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 ,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上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发现那人的一瞬间 ,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 ,还须添足 :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 ”,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 ”,“豪放”,好象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 .此特借词喻事 ,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 ,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类似问题2: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从小生长在金兵占 领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 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 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 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 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 爱国词人,词中深入的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 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简析】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 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 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 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 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 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赏析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从小生长在金兵占 领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 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 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 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 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 爱国词人,词中深入的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 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简析】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 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 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 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 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 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类似问题3:辛弃疾贺新郎赏析是将军百战.[语文科目]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词人又借此暗讽当世降金之人.“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王国维说:稼轩《贺新郞》词送茂嘉十二弟,章法绝妙.且语语有境界,此能品而几于神者.然非有意为之,故后人不能学也

    参考资料

    1.《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3页

    类似问题4:英语翻译简短 急用[语文科目]

    是这个吗?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词意】

    中秋佳节,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饮酒对歌.此时见皎洁的月亮如同一面磨亮而闪闪发光的镜子,感到耀眼.因月明而思及嫦娥,心中遂有一问,即嫦娥啊!青春已背我而去,如今白发被身,仍壮志难酬.我是否理应抓住时机,重振江河,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就象吴刚那样一心要砍去月宫中的桂花树,为的是让洁白、清纯的月光,更多地洒向大地、人间.

    类似问题5:辛弃疾 太常引 思想感情[历史科目]

    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   4
  • 相关文章

    节操是什么意思_现在的你还有节操吗?
    冬至是什么意思_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剖析冬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既励志又充满正能量
    歌舞韵律 语言文字的另类灵性沟通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心境之局
    椰子水 椰子汁 椰树之美
    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后感
    文学哈姆雷特内心深处的对话To be or not to be你怎么解读?
    【关于动作描写的美文】关于描写动作的句子请大家看好,是句子,不要一
    【难忘的一节语文课作文】【《一节难忘的语文课》450字作文】百度作
Copyright ©2009-2021 逆火网训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3009294号-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