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什么?】_政治_此生可带2110
编辑: admin 2017-16-06
-
4
- 权利的意思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人生观的核心
- 把缺点变为优点的事例_劳誓统同学政治作业《把缺点变为优点的事例》复习冲刺_政治_劳誓统
- 历史和政治哪个好学_柳籽巡同学政治作业《历史和政治哪个好学》复习冲刺_政治_柳籽巡
- 用英语口语介绍产品_巫纲晨同学政治作业《用英语口语介绍产品》复习冲刺_政治_巫纲晨
- 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_余琶某同学政治作业《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复习冲刺_政治_余琶某
- 初一孩子应该怎么教育_怀破臣同学政治作业《初一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复习冲刺_政治_怀破臣
- 生存现状指的是什么_麻吩巢同学政治作业《生存现状指的是什么》复习冲刺_政治_麻吩巢
- 关于开学第一天的作文_郭捉拔同学政治作业《关于开学第一天的作文》复习冲刺_政治_郭捉拔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积累既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一极是更多更大的资本家,另一极是更多的雇佣工人.特点:(1)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全部是资本化的剩余价值.(2)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不仅是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结果,而且是扩大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手段.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 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些重要特点.
(1)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因为资本家现在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工人在以前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3)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工人进行个人消费,不过是为了恢复被消耗掉的劳动力,也就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以便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不断进行下去.
互助这道作业题的同学还参与了下面的作业题
题1: 如何理解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政治科目]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
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
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
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在这一
生产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
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
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追求剩余价值是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状况是受剩余价值规律
制约的.剩余价值规律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
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一切环节,决
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运动,决定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发展过程,最
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灭亡的必然趋势.总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
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表现
出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实质.
题2: 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如何分配的[政治科目]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对资本家而言,他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支付的费用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因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了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又称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这样,商品的价值构成就由原煤来的W=c+v+m变成了现在的W=K+m或W=K+p,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剩余价值由可变酱的产物变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额,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生产成本形成后,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不再表现为只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产物,并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为在资本家看来,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虽然不构成生产成本,但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生产过程,因而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当资本家不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进一步模糊了雇佣工人的劳动是其唯的源泉的关系.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用p'来表示).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但是,无论从量上来看,还是从质上来讲,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都存在着差别.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如果假定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那么,c+v也就等于预付总资本(用C来表示).因此,利润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 或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是:第一,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第二,量上的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是资本增殖程度的标志,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资本家经营企业和生产商品的目的就是以尽可能少的预付资本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主要因素:
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三是不变资本的节省.四是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如果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一致,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就会导致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不相同,从而具有不同的利润率水平.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由于可变资本比重相对较小,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也就较少,这一部门的利润率也就低.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由于其可变资本比得相对较高,可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其利润就会高一些.也就是说,同量的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就有不同的利润率,从而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对资本家来说,他要求同量的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要求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姿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使各个部门之间原本不一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因此,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是通过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的方式形成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会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通过资本的转移,那些利润率最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那些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这种资本的转移和投入,会引起各部门供求关系及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高的那些商品供给增加,会导致供过于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而利润率低的部门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资枵的向外转移,商品供给减少,会导致供不应求,从而商品价格上来,利润率也随之上升.资本的这种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因此,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各生产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量完全取决于资本量,利润完全是资本的产物.这就完全歪曲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说明平均利润仍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只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结果.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因此,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
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开始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变化.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额.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值在量上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格也会下降.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指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职能资本.它是从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作为职能资本,其职能是通过商品的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从表面上来看,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商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但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家承担了产业资本家的部分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不能占有全部的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同时,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可以使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比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商业更为有利.因此,产业资本家也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让渡利润的方法就是将商品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销售出去,获得商业利润.由此可见,商业利润在实质上不过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4、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等)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它主要来源于产业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化币资本.拥有货币资本的资本家把这些资本贷给急需资本的职能资本家使用,这样,在资本家之间就发生了借贷关系,货币资本转化为借货资本.
货币资本所有者将其闲置的货币资本贷放出去是有条件的,它要规定偿还期限,还要获取报酬.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职能资本家因借入货币资本而让渡给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借货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占有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家获取的利息大小,是按预先确定的利息率进行计算的.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总是在零到平均利润率之间摆动.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货关系中介的企业.银行资本是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的,其中主要是银行吸收的存款.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业,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叫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后形成的.银行利润在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来源于职能资本家支付的贷款利息的一部分,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银行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反映了银行资本家凭借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占有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仅取得的一种收入,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造成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级差地租的源泉是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包括劣等地在内的任何土地,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由于这一条件,农产品的价值就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由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便形成了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现代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基本都是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其次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经济运营效率,最后它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其特点在于不返还性、流动性和风险性.
股票价格=股息/ 利息率
8、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 地租 / 利息率
题3: 【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榨取了,我们中国人的剩余价值哪里去了?】
要和谐,你应该也知道的
题4: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瓜分的?】[政治科目]
劳动者在劳动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自身和家庭所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即自用价值.多出来的这部分价值,称为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被资本家所剥夺用来再生产和扩大生产.
题5: 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多选)A.延长工作日B.缩短必要劳动时间C.增加劳动强度D.提高劳动生产率
选
A. 延长工作日
B.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C. 增加劳动强度
D不对,D. 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相对剩余价值